摘要:游客在白洋淀赏荷 据百度野鸟栖息在淀区木船上 据百度游客乘船游淀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白洋淀一景 据百度2017年雄安新区建立,“治理白洋淀,以淀兴城、城淀共荣”成为新区建设的一个重点。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拦蓄来水、大规模开采地下水...
游客在白洋淀赏荷 据百度
野鸟栖息在淀区木船上 据百度
游客乘船游淀 新华社记者 李 鑫摄
白洋淀一景 据百度
2017年雄安新区建立,“治理白洋淀,以淀兴城、城淀共荣”成为新区建设的一个重点。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拦蓄来水、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人类活动等因素,这座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陷入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污染的窘境。未来,经治理后,青苇绿树、洌滟水光、白鹭欢跃红荷间的美景,将吸引更多人一睹白洋淀新风采;“清水流花芦苇荡,木船莲蓬野鸳鸯”的优美画面将再现眼前。
⒈“华北之肾”几度受损
“历史上,黄河曾经海河流域入海,对塑造大清河水系与白洋淀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经过不同时期的一系列工程,使白洋淀堤防环绕,由水利工程系统调控,成为既有自然风貌,又有人文景观的独特湿地。”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的教授程伍群在白洋淀从事了近20年生态保护研究工作。他对笔者说,白洋淀主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雄安新区)境内。淀内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多条沟壕纵横交错,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类、鸟类、水生植物品类繁多,素有“北国江南”“华北明珠”的美誉。
白洋淀素有“九河下梢”之称,丰水期时,曾出现九条河水滚滚入淀的盛况。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白洋淀入淀径流和淀内蓄水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据记载,白洋淀在20年间曾经历了六次干涸。1983年到1988年曾出现连续五年的干淀。
“干淀对白洋淀的水生生态是毁灭性的打击。”程伍群说。同时,干淀也会加剧周边地区的气候干燥,加速生态环境恶化。直到1988年的一场大型降雨,才使白洋淀得以重新蓄水。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人工调控白洋淀的水量,较好地解决了干淀问题。
水质污染是白洋淀面临的另一大环境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上游及淀区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对白洋淀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初中时有一年暑假我去白洋淀玩,当时河里飘了大量的死鱼,味道也不好闻。”居住在白洋淀东岸任丘市的大学生柴紫薇回忆道。家住保定市莲池区的刘江龙告诉笔者:“以前上游有污染水源进入,污染了白洋淀,造成大量鱼类死亡。还有一些附近居民会把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倒入河中。”
笔者在采访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宋国君时得知,解决水质污染问题是进行白洋淀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据2014年到2017年河北省环保厅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近年来,白洋淀的主要水污染物已经从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为化学需氧量和总磷。这意味着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对白洋淀的水质造成了很大影响。此外,宋国君表示,淀区村庄的生活垃圾,如果没有完全被投放到固定的垃圾处理厂或填埋场,也会造成水域水质的污染。
⒉探索“绿色之路”
为了拯救受到缺水损伤的“华北之肾”,河北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人工“补水”措施。自2000年以来,“引岳济淀”“引黄入淀”等工程持续开展,从岳城水库、黄河调水补给白洋淀,使白洋淀入淀水量有了保障。
2017年,雄安新区实施了2次白洋淀补水工程。2018年,又进行了4次补水,入淀水量1.72亿立方米。其中,春天的那次工程是“华北之肾”近10年来较大的一次补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常放水,同时还有保定两大水库的大规模补水。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向笔者提供的资料显示,2018年12月,白洋淀实时面积达到309.789平方公里,比2017年4月时增加了约47平方公里。
一个个工程项目为白洋淀带来了补水保障,一股股清流从四面八方蜿蜒流向这颗“华北明珠”。“通过多水源的保证,这两年白洋淀的蓄水量呈增加趋势,水质也在持续改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到了大力的推动作用,引黄入冀补淀也正稳步发挥作用。”程伍群说。
伴随着雄安新区成立,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整治工作也按下“快进键”。
河北省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道峰对笔者说,自从2017年4月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在新区植树造林面积已达11万亩。2019年,为加快打造新区绿色生态基底,新区还将继续植树造林20万亩。
雄安新区设立以来,共整治“散乱污”企业13531家,其中关停取缔10844家,提升改造2687家。另外,新区也不断推进对白洋淀淀区78个村污水、垃圾、厕所等一体化综合治理先行工程。
根据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给笔者提供的资料,目前,白洋淀上游水质改善明显。府河、孝义河这两条主要入淀河流的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水质分别改善至Ⅳ类和Ⅴ类。
“这两年感觉白洋淀环境整体提升了不少,淀上每个村都建了污水处理设施和工作厕所。政府现在也不允许老百姓随意在白洋淀里放生,鼓励大家保护淀里已有的物种。”刘江龙说。
⒊“蓝图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泊湿地系统,白洋淀通过补充周边地下水、调节周边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洪涝灾害等功能,对维持华北平原的生态平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白洋淀的生态治理和修复对雄安新区蓝绿空间的建设、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调节,也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2019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规划要求,未来雄安新区“蓝色空间占比稳定在70%”。近日,河北省委、省政府又发布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解读说,规划统筹考虑了水量、水质、生态三大要素,通过补水、治污、清淤、搬迁等措施综合治理,全面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生态湿地,淀内拥有众多水生物、鱼类和水产资源。同时,这里也是候鸟迁徙过程中的重要栖息地。《规划》对保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出了明确要求,确定了约96平方公里的生态功能区,主要保护白洋淀重要的动植物资源及其自然环境,实施严格生态保护管控措施;生态服务功能区,则为淀内其他区域,主要展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雄安新区的建设是千年大计,白洋淀的生态修复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程伍群说,“当我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握住了手里的金山银山。”
蒲草青青苇色新,阳光逐水水生金。随着白洋淀各项治理工作加速推进,白洋淀的美丽、清澈、绿色都在逐步恢复中。据了解,接下来,雄安新区推进白洋淀淀区78个村的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加快白洋淀监测体系建设、建立白洋淀补水放水协调机制、加强白洋淀水质监督管理等一系列环境治理措施将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明年的白洋淀将更加靓丽动人。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的有关负责人对笔者说,雄安新区力争到2020年上半年,白洋淀流域入河入淀污染物总量大幅削减;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治理取得阶段成效;重点区域纯水村全面整治,污染得到有效消除,淀边村环境得到综合整治;淀区生态补水得到有效保障;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涵养功能不断增强,水体水质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退化得到有效控制;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标准体系与生态环境质量管理体系逐步形成。